《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政策解讀
發布時間:2025-07-16資料來源:點擊:0
一、從“增量擴張”到“存量更新”:城市發展邏輯的歷史性轉型
中國的城市更新政策經歷了從“三舊改造”到“城市更新”的階段演變。2009年廣東提出“三舊”(舊城、舊村、舊廠)改造,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為核心,強調連片開發、規劃先行,但在實踐中出現了過度依賴地產開發、脫離城市戰略、破壞風貌等問題。2015年廣州設立全國首個城市更新局,標志著更新治理逐步制度化,“微改造”作為新理念應運而生。2021年住建部《關于防止大拆大建的通知》首次明確拆建比、就近安置等硬性指標,糾正此前“千篇一律”的開發傾向。
2025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下稱《意見》),作為新時代城市更新政策的“綱領性文件”,它首次以全國統一的視角對城市更新全鏈條進行頂層設計,提出“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明確提出“老城不能再拆”,全面轉向以品質提升和風險防控為導向的系統更新模式。
二、深化改革突破:構建“政府-市場-公眾”三位一體新機制
在推進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如何解決“錢從哪來”“地怎么用”“誰來做”“誰受益”的結構性難題,一直是制約政策落地的核心障礙?!兑庖姟吠ㄟ^一系列改革舉措,試圖為城市更新構建可持續的機制基礎。
土地制度破冰:用“清單+轉換”機制重構空間使用邏輯。
不同于以往更新改造工作都往做高容積率方向走的粗放做法,2025年政策提出以“土地混合開發利用”和“用途依法合理轉換”為核心的精細管理邏輯,并且提出用途轉換和兼容使用的“正面清單、負面清單和管控要求”,以及“容積率轉移或獎勵政策”,引導城市更新向更高質量更精細化管理的方向前進。
金融機制貫通:中央+地方+資本市場多元聯動。
本次《意見》構建了由“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專項債+REITs”等組成的復合型投融資機制,形成了資金來源的“組合拳”。同時,政策要求“優先實施城市資金能平衡”的項目,這在“項目篩選邏輯”上要求項目主體更加重視財務平衡測算和事前論證,從而建立更新項目的財政可持續性閉環。
公眾參與與共建機制初步制度化。
城市更新類項目長期面臨“民意阻力+操作碎片”的兩難困境,尤其是在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城中村規劃重構等問題上,居民意見分化嚴重。此次《意見》將“居民為主體”列為實施路徑,鼓勵通過街道社區組織“共建議事會”,引導居民、規劃師、社會組織全過程參與,探索共謀、共建、共評的新模式。這對提升政策合法性與治理效能具有長期價值。
三、明確政策分野:2025年《意見》與舊政策的繼承與突破
相較于2015年“微改造”主導階段和2021年“拆建比限制”文件,本次《意見》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了顯著突破:
首先,政策立場更加明確。“老城不能再拆”雖首次寫入中央文件,但其規范對象并非泛指“老城區改造”,而是明確針對文化遺產類空間的保護。配套的“先調查后建設”“先考古后出讓”等機制,是對2021年“禁止拆真建假”等原則的制度性延伸。
其次,任務體系更加完整?!兑庖姟穼?/span>“既有建筑改造、小區整治、城中村改造、基礎設施提升、生態修復、歷史文化保護”等八項任務并列提出,并細化了實施路徑。例如在“城中村更新”部分,新增“老舊火車站與周邊街區統籌改造”,是對片區聯動治理邏輯的首次制度表述。
此外,在制度創新上,《意見》首次將“居民共建共治”與“片區策劃”納入操作框架。明確“專項規劃—片區策劃—項目實施”三層路徑,打通了規劃—資金—執行鏈條的邏輯閉環。
四、從愿景到操作:八大任務體現治理模式的系統躍遷
《意見》所提出的八項主要任務,不僅是對城市更新不同維度的細化部署,更體現出城市治理理念從“碎片推進”向“系統統籌”的躍遷。與以往政策相比,這八項任務在內容和方法上都有明顯的升級。
在“既有建筑改造”方面,政策首次將C級與D級危房區別處理,提出抗震加固、分類改建等方式,既延續了2021年對拆建比例的限制,也通過“一屋一策”的手段強化歷史建筑的分類保護。
“老舊小區整治”部分,則將治理焦點從基礎設施改造延伸至“長效管理機制”建設,強調居民自治與改造成果維護,是對“微改造”理念的制度化再造。
而“城中村改造”方面,《意見》不僅沿用了“一村一策”“拆整結合”等方法,還特別提出“城市資金能平衡”的原則,實質上為廣州、深圳這類資金壓力大的特大城市劃定了財政安全邊界。
此外,“完整社區建設”“城市功能完善”也從“配套補短”升級為“空間優化+公共服務重構”的雙重路徑,明確提出社區服務空間整合、居民全過程參與的治理機制,為未來片區活力營造提供方向。
在“基礎設施提升”與“生態修復”方面,《意見》引入“生命線工程”“應急聯調機制”等關鍵詞,重視突發性風險的聯動響應,體現對極端事件下城市韌性的考量。
最后,“歷史文化保護”條目明確了“居民為主體”的保護機制,確立“先評估后建設”的審查路徑,是中央層面首次在文化資源活化中強調社區共建角色,具有高度政策進步性。
附:政策要點
主要目標:到2030年,城市更新行動實施取得重要進展,城市更新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城市開發建設方式轉型初見成效,安全發展基礎更加牢固,服務效能不斷提高,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經濟業態更加豐富,文化遺產有效保護,風貌特色更加彰顯,城市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
主要任務:加強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改造;開展完整社區建設;推進老舊街區、老舊廠區、城中村等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修復城市生態系統;保護傳承城市歷史文化;
保障支撐: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實施機制;完善用地政策;建立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多元化投融資方式;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健全法規標準。
作者簡介
黃 瑩
廣咨國際業務總監,高級經濟師、咨詢工程師、FIDIC國際認證工程師。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財政部評審專家,中國工程咨詢協會投融資專委會副主任,中咨協標準化工作委員會投融資專家、廣東省自然資源廳EOD專家、廣州市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專家、廣州市高級經濟師資格評審委會評委。
李遠楠
投融資事業部副總經理兼咨詢八部部長、高級經濟師、咨詢工程師(投資)、國家發改委和中咨協評審專家。
李旻晁
項目副經理、工程師、經濟師。
咨詢八部
致力于以老舊小區、老舊街區、老舊廠區及城中村改造等為核心的城市更新項目、機場軌道交通為核心的交通類重大型基礎設施投融資領域的研究和業務創新;為地方政府及國有企業提供項目投資、運作發展、資源配置等咨詢服務。